戊戌变法的康有为其实就是个改革投机分子

  康有为,在近代史上是个政治人物——但这只是后人一厢情愿地误读,不是康有为本人。一个人做什么事,他就是什么人。康有为是个善于制造市场引爆点、并具有不可思议套现能力的融资界高手。任何事情只要能够带来钱,他都会去干,从书生、政治改革家到黑道大佬,每一次华丽地转身,都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。康有为第一次在历史上打响名头,是“公车上书”。

  


  公车是汉代的官衙称谓,指以车马接送举子入京科考,后演变成举人上书言事。1895 年,千余名举子联名万言,公车上书,反对朝廷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。于是康有为之名,不胫而走,尽人皆知。但实际上,公车上书是由京城高官发动的。

  康有为最多是个积极参与者,他只征集到80 名书生的签名,而另一个举子陈景华,却联合了280 人共同签名。尽管公车上书不是康有为组织的,但他却是获利最大的。因为他有着持续经营的思维——三个月后,他就在上海《申报》打出广告,以每部实洋两毛的售价,出售他撰写的《公车上书记》,广告一连打了六次,称得上大手笔了。到了第七次的广告,书价直线下飙——降到了一折销售,每本售价洋二分。

  


  虽然书价大跳水,但宣传效果达到了——从此世人以为公车上书,是康有为独力发动的,而且他还成功地获取了“人生第一小桶金”。只是市场变化太快了,市场在变,你必须要变。康有为开始寻找新的商机。要不要搞个戊戌变法?为启动这个强力引爆点,康有为完成了他从书生到政治改革家的第一次转型。

  公车上书三年后,康有为游说朝野,终于开始实施戊戌变法。变法历时103天。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。百日维新失败,太正常了。这么大的国家,怎么可能一百天就搞出个眉目来?而康有为能够走上历史前台,是因为他比别人胆子更大,不管有没有把握,先拍了胸脯保证、获得出场机会再说。

  


  康有为走马上任之后,发现事情根本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,于是病急乱吃药,想出来个把中美英日四国合并一邦的怪想法。这当然不具丝毫可行性。最终他图穷匕见——密召江湖人物入京,准备围颐和园,捕杀慈禧太后。但消息走漏,康有为火速逃走。

  康有为逃到香港,注册了一家公司,全称是:保救大清皇帝公司。凡加入这家公司的,不但没薪水发,还要上缴会费,但公司可以向港澳、北美和大洋洲的华侨募捐。许多华侨相信他,纷纷毁家纾难,把血汗钱都送给了康有为。这些钱,就成了康有为政治生涯的“红利”。

  


  据记载,康有为逃出国后的第二年,他就分得红利上万银圆。政治改革家的身份,成为保救大清皇帝公司的品牌文化,确保了他在融资市场上的收益。这时候康有为的身份,已经由政治改革家,成功转型为商界强人。
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